夏至三更入伏的三更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更是什么意思

发布时间:2025-01-16

夏至三更入伏的“三更”究竟有何含义?夏至三更的真正意义是什么?

夏至三更入伏,指的是夏至后的第三个逢“庚”之日,即标志着入伏的开始。此后,气温将逐渐攀升。夏至,作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,其三更之含义,将由小编为您详细阐释。

夏至三更入伏,究竟何谓“三更”?

夏至,位居二十四节气之列的第十个,标志着夏季的第四个重要时刻。夏至过后,气温将逐步攀升。所谓“夏至三更入伏的三更”,实则指的是夏至后第三个天干“庚”日,这一天标志着入伏之始,亦即盛夏高温季节的正式开启。

入伏,标志着三伏天的来临,分为初伏、中伏与末伏,此乃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。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,此间气候特征为高温、低压、高湿、微风。所谓“伏”,意指阴气受阳气压迫而藏于地下。三伏日期,乃干支历节气与干支纪日相结合而确定。

夏至日正午影子长还是短

夏至午时,日影最短。此日,北半球白昼最长,黑夜最短。太阳几乎垂直照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日照达到全年之最。故夏至日,各地正午日影皆最短。

夏至是最热的节气吗

夏至虽为白昼最长日,却非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刻。地表热量仍在蓄积,尚未达到顶峰。约半月后,我国多地将迈入盛夏,那时方是全年最热之时。

夏至节气的特点:

炎炎夏日,夏至过后,大地炙烤,气温攀升,酷热难当,高温天气频现,令人倍感闷热不适。

雨量丰沛,夏至时节,对流活动频繁,午后至黄昏,常现雷暴或暴雨,虽范围有限,却强度惊人,俗称“夏雨隔田坎”。与此同时,我国南方多地步入梅雨期,雨势猛烈,气候潮湿。

夏至农忙,正值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。各地农作物蓬勃生长或进入收获季,亟需施肥、除草、灌溉、防治病虫害。同时,抢收早稻、麦类等作物,并迅速开展夏播、秋种等作业。

风俗斑斓,夏至之际,各地民间涌现诸多传统习俗与活动,诸如品饺子、晾晒衣物、洗发沐浴、祭拜先祖、享食狗肉等。此等习俗,无不彰显着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敬畏与感恩之情。

夏至节气的风俗:

1、夏至称人

古时,夏至之际,人们以称体重来测肥瘦,以求得吉祥,此夏至称人之俗,彰显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。

2、食夏至饼

昔时夏至,农人制薄饼以供,烤至金黄,内夹青菜、豆荚、豆腐及肉等,祭祖后共食,亦或赠予亲友,此乃“夏至饼”。当此日,尚有食麦粽之习,麦粽亦成互赠佳品。

3、食夏至面

夏至时节,新麦收获,古时人们以此日食面,寓意尝新。炎炎夏日,以清凉过水面解暑,亦寓提醒降温之意。此外,细长面条象征着夏至白昼之长,如同庆生食面,以求吉祥。

4、祭神祀祖

夏至之际,正值麦浪滚滚,祭神祀祖的风俗源远流长,旨在消灾祈福,祈望五谷丰登。自周朝起,每逢夏至,朝廷便以歌舞升平,举行庄严的祭祀大典。

5、给牛改善伙食

夏至之际,古风犹存,有以美食犒赏耕牛之习。是日,人们烹煮麦仁汤以饲牛,相传牛饮此汤后,筋骨强健,劳作有力,汗不轻易流。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