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是代表夏天的开始吗 夏至是指夏天即将到来吗
发布时间:2025-03-05
发布时间:2025-03-05
夏至,标志着盛夏的序幕拉开,还是预示着炎热的夏日即将降临?
夏至并非夏天的起点,实则标志着夏季节气的第四位。当夏至来临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白昼最长,气温随之攀升。接下来,且听小编为您详细解析夏至,究竟预示着夏天的临近。
夏至是代表夏天的开始吗:
夏至非夏始。此乃二十四节气之第十,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,太阳直射点北移至最北,几乎触及北回归线。北半球白昼最长,地表热量蓄积,气温持续攀升。夏至,二十四节气之首,亦为传统节日,古称“夏节”或“夏至节”。
夏至,寓意“阴长阳短”,标志着阴气初露端倪,阳气逐渐减弱,宣告夏季正式拉开序幕。但夏至并非夏天的到来,其中“至”字蕴含极致之意,意味着酷热的夏日已至,而非夏天的起点。
夏至来临,太阳直射点南迁,北半球昼渐短。我国北方,夏至后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;而南方,夏至后太阳高度先南移,再直射后始逐日降低。
夏至,这一夏季的标志性节气,民众纷纷举行祭神祭祖、消暑避伏、品尝面条等传统习俗,共庆丰收,抵御酷暑。此日亦为调养身心、关注健康的关键节点,需重视防暑降温,保持饮食清淡,适度锻炼,以养精蓄锐。
夏至的风俗:
祭神祀祖,此风俗古已有之,仪式感浓厚,诸多传统节日皆蕴含此祭祀之仪。夏至将至,麦收之时,自古以来,人们便在此季庆祝丰收,祭拜祖先,祈求平安,愿五谷丰登,祖先庇佑。感恩天赐丰收,祈求“秋收五谷”,故夏至被纳入祭神礼典,成为节日。
第二种民间习俗,即消夏避伏。夏至来临,女人们互赠自制的扇子及购买的胭脂等小物,以驱散体内暑热,预防痱子。此风源于民间,宫廷亦然。夏至之后,皇宫取出“冬藏夏用”的冰块,用以消暑,此习俗自周代起,代代相传。
夏至第三大传统习俗,便是“称人”,此风俗遍及民间,诸多地方均有流传。据传,夏至称体重不仅能知晓胖瘦,更能带来吉祥如意。民间甚至将此日称为“称人节”,并伴有诸多禁忌,如谨慎起居、禁止诅咒、忌讳剃头等。
第四种夏至习俗,精心调养牛只。此风盛行于山东临沂,古时牛被视为家庭生计的支柱,农活多赖其力。于是,人们会为牛熬制麦仁汤,传闻牛饮此汤后,体魄强健,劳作有力,汗出不流。民谣亦佐证此说:“春牛鞭,纸牛汉,麦仁汤,纸牛饭,甜牛饮后汗不沾,六月再熬一遍。”此情此景,宛如人般。
夏至吃什么:
1、凉面
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民间流传“夏至面,一日短一线”的谚语,夏至吃面成为多地传统习俗。夏至正值新麦收获,新鲜麦粒磨成面粉制成面食,故夏至食面亦寓意“尝新麦”。南北面食各有千秋,南方有阳春面、肉丝面、三鲜面、过桥面、麻油凉拌面、冷面等;北方则以打卤面、炸酱面为主。夏至虽非最炎热的时节,却预示着酷暑的来临,故夏至食面亦称“入伏面”。夏至日,适量食用生冷食物可清热解暑,凉面尤为适口,成为夏日炎炎中的最佳慰藉。
2、吃馄饨
在我国南方,流传着“夏至食馄饨,夏日无痱痒”的俗语。夏日炎炎,湿气重,痱子易生,于是人们在夏至这天,品尝一碗馄饨,期盼消暑又防痱。另有一说,古人视馄饨如鸡蛋,形似天地初开之混沌,且“馄饨”与“浑沌”谐音,故夏至食馄饨,寓意智慧增长。不论何种说法,夏至食馄饨,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3、喝凉汤
夏至时节,气温攀升,闷热出汗现象增多。此时,人们常饮清补凉汤、凉茶、酸梅汤等以消暑。北方夏日,一碗酸梅汤,以乌梅、山楂、甘草、陈皮、洛神花等调制,既解渴又消暑,补充水分与糖分。南方则以冬瓜茶、绿豆汤、银耳汤等糖水清凉降暑。冬瓜茶可加红糖或与生姜同熬。俗语有云:“冬至萝卜夏至姜,适时进食无病痛。”生姜在夏至养生中不可或缺,可防暑驱寒。广东夏日,除糖水外,还有各式凉茶。凉茶非茶,多由中草药熬制,如罗汉果五花茶、廿四味凉茶、癍痧凉茶等。茅根竹蔗水、菊花雪梨茶虽非严格凉茶,却深受喜爱。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