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风俗有哪些 寒露风俗及养生

发布时间:2025-04-02

寒露习俗知多少?寒露习俗与养生之道。

探寻寒露习俗,你掌握几分?寒露习俗究竟有哪些?在二十四节气中,寒露尤为引人注目,不仅习俗活动丰富,天气变化亦显著,诸多趣事广为人知。今朝,让我们一同回顾寒露习俗与养生之道。

寒露风俗——吃重阳糕

重阳糕,重阳节之象征佳肴。因“糕”与“高”音近,古时人们信奉“百事皆高”,故重阳登高时品糕,寓意步步高升。随着秋意渐浓,草木凋零,此节亦被称作“辞青”。九九登高之际,花糕亦不可少,因“高”与“糕”谐音,寓意步步高升。赏菊、饮菊花酒,重阳节之传统习俗,历史悠久。菊花盛开,独领秋色,成为秋日里的一道亮丽风景。宋代重阳糕制作工艺精湛,《梦粱录》载:此糕以糖面蒸制,以猪羊肉、鸭子丝为饰,插小彩旗,故名“重阳糕”。另有“狮蛮栗糕”,以五色米粉塑狮蛮,缀以小彩旗,栗子肉末与麝香糖蜜和之,捏成小段,如五色弹丸,皆裹以果糖霜。更有“春兰秋菊”,以梅卤渍苏子,杂以蔗霜、梨、橙、石榴,命名独特,为前世所罕见。

寒露风俗——登高

白露降临,气温渐凉,露珠初现。及至寒露,露水愈多,气温更寒。此时,我国部分地区霜冻频发,北方步入深秋,白云红叶,早霜偶现;南方秋意渐浓,蝉声匿迹,荷花凋零。北京登高习俗盛行,景山、八大处、香山等地成为登高胜地,重阳登高节更引游人如织。

寒露风俗——插茱萸和簪菊花

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早在唐代便广为流传。古人深信,重阳节插茱萸可避灾免难,既可系于臂膀,亦可制成香囊携带,更有将其插于发髻之上者。此习俗多由妇女与儿童践行,部分地区男子亦参与其中。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已有关于重阳节佩茱萸的记载。除佩茱萸外,菊花亦成为节日装饰,唐代已盛行,传承至今。清代,北京地区将菊花枝叶贴于门窗,以求“驱邪招祥”,此乃簪菊之演变。宋代,人们还将彩缯剪成茱萸、菊花以赠佩戴。20世纪80年代后,在政府倡导下,重阳节演变为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。

寒露风俗——赏枫叶

寒露降临,各地纷纷兴起赏枫热潮。然北方,尤其是黄河以北,才是红叶的最佳观赏地。北京地区,红叶盛景从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绽放,其中10月15日至30日尤为迷人。香山,作为中国赏红叶的翘楚,提及红叶,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。寒露时节,登香山赏红叶,已成为京城百姓秋游的一大盛事。

寒露风俗——吃芝麻

寒露至,食芝麻成风,此时宜滋阴润燥、养肺健胃。芝麻被誉为《神农本草经》与《本草纲目》中的佳品,食疗之选。俗语云:“芝麻绿豆糕,食之无疾患。”此言芝麻与绿豆皆具排毒之效。芝麻香油,既为佳肴调味,亦为食疗解毒之良品。

寒露风俗——蒸螃蟹

传闻,除却上述风习,古都南京人更有着在寒露时节蒸食螃蟹的独特习俗。俗语有云:“寒露发脚,霜降捉着,西风起,蟹脚痒。”寒露之际,正是秋风送爽、菊黄蟹肥、秋意渐浓之时。“九月团脐,十月尖”,此时雌蟹卵满、膏脂丰腴,正是品尝母蟹的绝佳时节。故此,寒露过后,不妨品尝几只肥美螃蟹,以慰舌尖之欲。

寒露风俗————斗蛐蛐儿

白露、秋分与寒露,正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儿的盛时。蛐蛐儿又称促织,其鸣声预示着秋天的到来,气温转凉,提醒着人们准备冬装。因而有“促织鸣,懒妇惊”的谚语。史载,斗蛐蛐儿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,南宋权相贾似道少年时喜好赌博,掌权后更是沉迷于促织之乐,并著有《促织经》一书。明朝宣德皇帝亦钟爱斗蛐蛐儿,使得名虫价值连城,上行下效,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风气或许也始于明朝。

述尽寒露时节的风俗与饮食,让我们再探讨养生之道。古语有云: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,“寒露饭一餐,短衣人稀见”,此言意在告诫我们,是时候收起凉鞋与短袖了。寒露过后,不妨将它们洗净整理,妥善存放。

1、寒露降临,气温骤降,务必添衣保暖,谨防寒邪侵袭。此时,凉鞋不宜再穿,宜换上舒适的鞋袜,守护足部健康,防止“寒从足生”。

2、秋季干燥易上火,但寒露时节若因气阴两虚或气不化阴而火气上升,盲目饮用凉茶反可能加剧秋燥,损伤气阴。

1、寒露蜜桃,源自北方,为晚熟桃类佳品,成熟之际恰逢寒露时节,故得此名。此桃甘甜适中,性质温和,但过量食用易致内火上升,尤其对内热体质、易患疮疖者而言,更应适量。此外,未熟桃子不宜食用,以免引发腹胀或腹泻。

寒露时节,传统习俗丰富多彩,旨在迎接寒冬的降临,并祈愿来年五谷丰登、生活美满。此为对寒露风俗及其内容的简要概述,仅供参考。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