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三候分别是哪三候 寒露三候分别是什么意思
发布时间:2025-04-06
发布时间:2025-04-06
寒露时节,其三候具体为何?这三候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层含义?
探寻寒露三候,究竟包含哪三候?这三候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?尽管众人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,却鲜少知晓它们背后的故事与典故。若想深入了解寒露三候的内涵,不妨与身边热衷于此的小伙伴们一同探讨,切莫错过这一话题。
寒露三候
寒露时节,虽仅十五日,却细分为三阶段。三候依次为:鸿雁至、雀变蛤、菊黄。二十四节气各具特色,每候亦各展风姿。寒露至,气候剧变,故提前掌握气温变化,添衣保暖至关重要。寒露,秋之节令,气温显著下降。通常寒露之后,雨量锐减,仅少数地区偶有降雨。古时,寒露分三候:鸿雁来、雀入水为蛤、菊黄。此时,我国南岭以北渐入秋,东北深秋,西北或临冬。寒露习俗,赏枫、食芝麻、蟹、饮秋茶,别具一格。
寒露三候的内涵何在?一候:鸿雁至,宾朋相聚。
鸿雁行列整齐,或呈一字,或排成人字,浩浩荡荡向南迁徙。
鸿雁在24节气中频繁出现,成为物候的典型代表。古人对大雁怀揣着深厚的情感,如李白以“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”抒怀,杜甫亦以“雁尽书难寄,愁多梦不成”寄情,无不彰显古人对大雁的尊崇之情。
寒露降临,恰逢群雁南迁盛景,它们翩翩而至,如同尊贵宾客。古人心细如发,时刻准备以礼相待,迎接这批远道而来的贵客。
寒露三候之中,第二候寓意何在——雀鸟潜入深水,幻化为蛤蜊之形。
深秋时节,寒意渐浓,雀鸟匿迹。古人目睹海边蛤蜊云集,其贝壳纹路色彩与雀鸟相似,遂臆测蛤蜊乃雀鸟所化。
荒谬之谈虽言雀鸟化蛤,实则透露先贤对自然规律的洞察。他们坚信,当此阴气弥漫之际,飞禽理应潜藏。若雀鸟仍旧喧闹不止,便是季节失调之兆,灾厄恐将随之降临。
寒露三候的内涵何在——三候之中,菊花绽放金黄,寓意着季节的变迁。
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
宇宙间万物无不阴阳相济,草木在阳气渐浓之际萌发新芽、枝繁叶茂、绽放花朵,唯独菊花,于阴气渐浓之时,独自绽放。
此刻正值阴气盛极而阳气衰微,若菊花未绽放,则暗示阴气尚不足,以致于土地亦不宜耕作。
因其独特属性,菊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,诸如成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,历经风雨洗礼,更升华成高尚品格的象征。陶渊明亦曾吟咏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尽显其超然物外之境。
寒露时节,气温骤降尤为显著。一场强劲的冷空气席卷而至,秋风秋雨过后,气温降幅达8℃至10℃已属常态。然而,此类风雨天气通常持续时间不长,华西地区除外。受冷高压影响,昼暖夜凉,白日里秋高气爽,空气也愈发干燥。寒露,作为深秋的节令,在二十四节气中率先出现“寒”字。此时,大雁南飞,菊花渐黄,与一个月前的“白露”相比,气温更低,露水更浓,寒意渐浓。寒露三候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节气的内涵,一目了然。
下一篇:没有了